facebook、隱私、哈佛大學




做為世界上最大的SNS社交網路,facebook一直都是代表現代個人隱私的邊界線,但同時也是研究現代社會交流、人類行為與喜好的最佳素材。2008年,哈佛大學宣布他們下載了一批匿名大學的匿名資料,並將用來作為人種與國籍與交友關係、品味興趣之間是否有關係。

關於這件事:可以參見2008年的哈佛大學報導:http://cyber.law.harvard.edu/node/4682

但這件事最近再度被爆發,而且引發了爭議。因為2008年那個下載的「匿名大學資料」,其實就是「哈佛大學自己學校本身的學生」,也就是2009年度的畢業生。

這件事有趣在哪?

第一、社交網路作為一種研究的新素材,其倫理與道德的新挑戰與限制,只會在網路資訊化的今天越來越嚴重。

第二、在2008年公開時,這個新聞並沒有引起太多的反對,但是2011年的今天,當時那些被當作「研究素材」的哈佛畢業生發現自己竟然是被研究的、窺探的對象體時,他們便產生了抗議與反對。換言之,「研究其他二流大學的學生生活」,那就是一種學術研究,但是當自己「成為研究的對象」是,那就是一種隱私的侵犯。

 這是否是一種「別人的孩子死不完?」亦或是「支持乾淨且便宜的電力,但是核電廠不准蓋在我家附近?」因為我們是世界天才的菁英,所以不應該被窺探?撇開哈佛這個金字招牌,其實原理相同,喜歡窺探他人隱私,但厭惡自己被窺探。


source: http://chronicle.com/article/Harvards-Privacy-Meltdown/128166/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