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真的不遠





首次發現天體行星的人可以獲得命名權的建議,通過國際天文聯會(IAU,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批准後被正式採納,隨著發現的小行星越來越多,故許多我們熟悉的名稱均閃耀在天空之中,例如小行星 216 以埃及豔后命名、2001 是愛因斯坦、 17744 是女演員茱蒂·福斯特,而 145523 是以中央大學在台灣鹿林山的發現地點鹿林天文臺為名等等

但除了使用「地球文化圈」概念來為浩瀚星空行星命名方便辨識外,或許接下來也會增加資本主義的衡量標準。

例如,將於 2013 年 2 月 15 日抵達地球近點的小行星 2012 DA14 就被一家國際採礦公司 DSI (Deep Space Industries)估價為 1950 億美金。該公司多年來試圖推廣宇宙空間的資源採集與利用,用來彌補地球上資源不足不均與環境維護之問題,故其研究機構人員透過分析小行星  2012 DA14 的質量與成分,估計約包含 5% 的可回收水(可作為火箭燃料,大約價值650億美金)、10%的鐵與鎳金屬(大約價值1300億美金)

當然,開採宇宙軌道的小行星,並加以商業實用化仍有一大段路要克服;不過請試想:除了使用我們熟悉的文化名稱來為星體命名外,未來很可能也會增加「這個行星值多少錢」的標價,當發現某個可取代石油能源或是佈滿黃金的星體時,

《阿凡達》,或許不遠。



順便一提,我曾與一群朋友討論到環保意識難以普及之因,其中一個充滿科學主義的顯著主張就是:「生命必定會找到出路」。在環境被破壞到人類難以維持生活前,人類必定可以衝出地球,殖民外太空。鬼島台灣什麼都要嫌,所以就移民到美國;美國不能住?那就換個北歐世外桃源;連地球都不能住時,那就邁向宇宙,踏出星海,

探訪人類的終極邊疆,對吧?


source: http://www.networkworld.com/community/blog/earth-buzzing-asteroid-could-be-worth-big-bucks-195b-if-we-could-catch-it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