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宇宙的半徑數字:19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聽過「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eration)這個概念。這是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 Stanley Milgram (1933-1984)於 1967 年所提出的一套理論,他認為每個人都如同是一張蜘蛛網上的一個結點,每個結點都在其他結點連在一起,進而構成世界人脈這張大網。該理論認為,你和全世界任何一個人的間隔關係都不會超過六個人;換言之,最多只要透過六個人,你就可以連結到全世界任何一個人。

這套理論於上個世紀六零年代提出時全球化網路與社群網站尚未成形,所以這個理論難以印證。沉寂近三十年後,這套理論因為同名電影而爆紅,從學術紙堆中被翻出,成為大多數資訊專家都琅琅上口的一套說詞。

「六度分隔理論」在 2008 年被證實,當時的研究依靠 facebook 的數據資料庫和流量訊息、地域關係,論證人與人的聯繫環節為 5.28 人;約莫三年的時間,今天的研究已經證實全世界每一個人之間的聯繫間隔環已經縮減到 4.74 人。在一些網路高度化的國家,這個數字會降低;如果是連結本國或同語文的「陌生人」,這個數字還會更下降,這個擁有四十年歷史的理論已經過時,因為現在是「四度分隔理論」了。是的,現在你與全世界任何一個人的聯繫,只需要四個人就可以達成。


那,在全世界任何兩個網頁之間進行連結,需要幾次連結的跳轉呢?



我們知道全世界的網站生產與網頁分布並不平均,尤其是語言的差異更是明顯,全球網頁將近八成採取英文編寫,其他語言則瓜分剩下的兩成。

但美國東北大學的知名網路科學家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在《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

提出全球任意兩個網頁之間最多只要 19 次點擊便可以抵達

Barabási將巨量資料理論運用到網路上並分析了 大約 140 億個網頁,發現任意兩個網頁之間最多只需要 18.59 次點擊即可建立聯繫。大約十餘年前,Barabási也在知名期刊《自然》上討論網路 2. 0時代中,如果把整個網路世界當視為一個宇宙的話,那這個網路宇宙膨脹的速度為何?半徑大約為多大?

他認為網路就如同宇宙正在不斷膨脹,但是「網路宇宙」的半徑卻不斷縮小,由於社交網路的不斷深化,不僅是人際關係,也使得毫無關連的網頁被相互分享與連結,再加上自動的語言翻譯,都使得網頁不斷連結而網路宇宙半徑不斷縮小。

我們可以預測,隨著全球網路化與資訊的普及,這個數字還會不斷下降,「四海之內皆兄弟」已將不再是俗諺。

就在算亞馬遜的深邃叢林、亦或是西伯利亞的永恆凍土,你都可以找到朋友;當然,也見證了 facebook 的全面覆蓋化與可怕籠罩,可謂是新時代正在注視著你的老大哥。不過與此相對,另外一個研究則意欲探討,真心的,你究竟有多少朋友?許多研究都指出,facebook 的普及造成的另外一個面相是,其實你真正的朋友很少,或是因為 SNS 的普及而快速減少。



康乃爾大學在不久前的一個調查指出,隨著 SNS 的普及,真心的朋友已經縮減到 3 人以下。SNS 確實縮小了世界距離、拉近了人際關係,但也同時伴隨疏離化,讓我們彼此之間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蕭亞軒在唱這首同名歌曲時,她的歌詞意旨是一對戀人關係勉存而情愛已逝,故今後各自曲折,各自悲哀,只能用沉默代替依賴。但今天隨著 SNS 的流行與普及,知道你生活的一舉一動、知道你昨天晚上吃什麼東西,明白你現在的心情感受,甚至還可以預測你明天要去哪裡的那個人,很可能是你從未謀面的「某個陌生人」

你可能不太清楚你的媽媽昨天吃了什麼,但卻對遙遠之外的某個明星生活了若指掌,對他的發言知之甚詳,這似乎都在說明全新的SNS社群網路所建構的人際網絡,其實正在背離最初的原始用意,而形成一種全新邊界與形象認同的社交圈。







留言